
习近平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注重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我国将于2026年开始实施“十五五”规划,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根据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和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安排,有关方面近期将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干部群众、专家学者等对编制“十五五”规划的意见建议。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来源:新华社
从1953年至今,我国共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同时逐步形成了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由党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公布实施的制度安排。
“五年规划”,如同一把标尺,丈量着奋进中国的足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月27日,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草案共4章31条,进一步健全国家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国家发展规划立法,将长期以来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度安排以法律形式进行固定,有助于在法治轨道上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五年规划”,更好保障其战略导向作用的发挥。
一、把握”十五五”规划的战略定位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决胜阶段。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科技革命纵深推进、碳中和承诺倒逼转型等新形势,规划编制需以”战略定力+动态响应”为核心逻辑,既要锚定长期目标,又要应对短期变量冲击。
1.1 承前启后的关键衔接
作为”十四五"与”十六五"的纽带,“十五五"规划需重点解决三大衔接性问题目标延续性:确保”十四五"规划中未完全落地的战略任务实现平稳过渡,例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关键指标需设定梯度达标路径;
路径创新性:针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突破,建立弹性调整机制,避免机械式任务分解导致战略僵化;
风险对冲性:在全球化退潮与地缘冲突加剧背景下,规划须嵌入供应链韧性和能源安全几余设计,例如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动态评估模型。
1.2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逻辑
规划需突破传统要素驱动框架,将“科技创新x制度改革“作为核心杠杆:技术转化层级:从基础研究(如量子计算原理突破)到应用开发(如AI大模型行业适配)的全链条布局,需设定研发投入占比、专利转化率等量化指标;
制度创新维度:探索数据产权分置、碳配额交易等制度试验,例如在雄安新区等改革试验区率先建立新型生产要素市场
场景驱动路径:通过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超级场景反向牵引技术创新,形成“需求倒逼供给”的良性循环。
二、规划编制的核心要点解析
2.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1)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
布局类脑智能、核聚变能源“等“未来实验室”,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建立"研发飞地"机制,支持中西部企业在一线城市设立创新中心,破解地域性人才瓶颈。
(2)传统产业跃迁路径
推行“数字孪生工厂"普及计划,2028年前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流程数字化覆盖率超80%:
构建“碳足迹追溯体系”,对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施动态碳排放限额管理。
2.2 区域协调与空间重构
(1)南北经济带再平衡
在东北地区试点“链长制2.0”,由省级领导牵头对接头部企业供应链重构需求;建立长三角-成渝“双循环走廊”,通过高铁货运专线实现72小时跨区域产业协同。
(2)县域经济破局策略
推广"一县一链"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模式,重点扶持单品类市场占有率超30%的隐形冠军”:
实施"数字基建下乡"工程,2027年前实现县域5G专网、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全覆盖。
2.3 绿色转型与能源革命
(1)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推进”风光氢储”多能互补项目,在西北地区建设GW级离网制氢示范基地试点“虚拟电厂"商业运营,通过需求侧响应机制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性,
(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开发森林碳汇期货产品,建立区域性碳普惠交易平台:在长江经济带推广"生态银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化运营
2.4 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
(1)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推行”教育云脑”计划,通过AI助教系统缩小城乡教学质量差距
构建“医防融合"体系,将基层医疗机构病管理绩效与医保支付挂钩。
(2)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
开发"城市风险CT"预警平台,整合气象、地质、舆情等138类风险感知数据推广“区块链+政务“模式,实现户籍、社保等高频服务“链上通办"
三、规划编制的实施步骤
3.1前期研究阶段(2025Q2-Q3)
趋势研判:运用“地平线扫描"技术,识别未来5-10年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变量;痛点诊断:通过“四维评估法”(政策适配度、市场响应性、技术成熟度、社会接受度)梳理现存梗阻:
场景推演:构建蒙特卡洛模拟模型,量化不同情景下的规划实施成功率
3.2方案设计阶段(2025Q4-2026Q1)
目标分层:按约束性(如碳排放强度)、预期性(如数字经济占比)、引领性(如量子通信商用化)划分指标类型;
路径创新:采用“反向规划法”,先确定2030年理想状态,再倒推年度里程碑节点;
资源匹配:建立“要素需求矩阵”,动态测算土地、能耗、数据等要素缺口。
3.3 实施保障阶段(2026Q2起)
政策工具箱:组合使用专项债、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工具,例如设立“未来产业引导基金”;
监测预警:开发"规划数字孪生体”实时比对实际进度与预设目标的偏离度,动态调整:每年发布"规划适应性指数”,对偏差超过15%的领域启动修订程序。
四、突破性思维与风险警示
4.1超常规制度供给
试点“监管沙盒"机制,允许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突破现行法规限制;建立"战略资源期货储备”,对稀土、锂矿等实行“实物+权益"复合储备模式
4.2 重大风险防范
技术伦理风险:组建AI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债务连锁风险:推行"专项债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建立“借、用、管、还”闭环机制。
五、结语
"十五五"规划的本质是一场关乎发展范式重构的系统工程。规划编制人员需超越传统“目标-任务-项目"线性思维。转而构建”复杂性适应系统"--既能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政策效果,又能借助社会实验验证改革举措。唯有将战略远见转化为可操作的实施模块,才能在百年变局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